陕西绿色版图中的“她”力量:青春覆黄沙 绿洲久绵延

发布时间:2024-11-01 08:20:39 来源: sp20241101

   中新网 陕西榆林10月27日电 题:陕西绿色版图中的“她”力量:青春覆黄沙 绿洲久绵延

  作者 杨英琦

  “任谁都很难想象,这片广阔、茂密的林场曾是无边际的荒漠。”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十五任连长高艺玲向记者感慨道,“我来到这里是希望讲好过去的故事,让更多人记住这片绿洲从何而来、由谁而建,它又将如何生长、绵延。”

 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位于陕蒙交界处、毛乌素沙地的腹地,距陕西省榆林市城区65公里。因历代过度砍伐,植被屡遭破坏,曾经的榆林土地荒漠化日渐加剧,形成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,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更是处在风沙侵袭的险境中。

  “我很小就对风沙有着深刻记忆,那时春天抬眼就是漫天黄色的沙尘。可随着我长大,风沙越来越小了。”自小在榆林市长大的高艺玲对周遭变化深有体会。“直到我步入工作后才了解,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变化背后,先后累积了四百多位女孩深刻的青春。”

  1974年5月14日,由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成的“长城姑娘治沙连”正式成立,作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,她们由此开启了一段漫长的治沙造林历程。

图为第一代治沙姑娘们列队出工时的场景。受访者供图

  用柳条和泥巴搭起柳笆庵解决住宿、用墨水瓶制成煤油灯识字看书……仅靠人拉肩扛,第一代治沙姑娘们用惊人的毅力战风沙、斗严寒、修水渠、造良田,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姑娘前赴后继,在这片荒漠“种下”自己的青春。

  数十年来,治沙姑娘们累计推平了沙丘800多座,修引水渠35公里,种植900多亩畜草,并栽植樟子松3000亩,栽植柳树和杨树35万株,治理荒漠14225亩,令昔日寸草不生的大漠变成绿洲,使人迹罕至的荒野重现勃勃生机。

  机缘巧合下,对治沙连满怀钦慕之情的高艺玲也成了其中一员。“每当走过第一代女民兵栽种的老林场,我就会不由自主想象几十年前的场景。在这片一无所有的沙地上如何运树苗,如何挖水渠,如何在树木存活率难以保证的荒漠里一棵一棵的前进……”虽然无法亲历,但高艺玲仍有种穿越时空的共情。

图为如今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俯瞰图。 朱乃锦 摄

  “治沙精神是永恒不变的,但治沙工作可以有新的方向。”作为新一代女民兵,高艺玲与同伴们的职责不再是种植劳作,而将重心放在了林场的持续维护与治沙精神的宣讲、传承中。“同时,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,让新时代的治沙连为社会继续发挥‘造血功能’。”

  近年来,为从本土特色文化中挖掘生态文明资源,诠释治沙精神的时代内涵,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落成。依托新的运营模式,当地先后规划建设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史展览馆、民兵训练营、实弹射击馆、花海酒店、帐篷酒店等项目,成为集红色培训教育、国防教育、体育赛事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目的地。近五年来,已累计接待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学校及散客80余万人次。

  70多年来,榆林市坚持“南治土、北治沙”,使全市林草覆盖率从初期的0.9%增至36%,860万亩流沙得到治理,助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,绿色成为该市发展的新“底色”。

  “女子民兵治沙连是治沙人的一个缩影。是这些治沙英雄不停歇的努力,让毛乌素‘沙漠’变‘沙地’,更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。”高艺玲告诉记者,在她看来,治沙精神不只存在于治沙女民兵中,而是所有治沙人的共鸣,“这种精神既传承于代代治沙人间,也化作了整个国家绿色版图、治沙事业的一部分,让绿意永驻。”(完)

【编辑:李岩】